臣道漫笔(五)“儒家从来作帝师”(续)

  作者:叶钟灵 时间:2014-10-14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儒家从来作帝师”这句话出自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作者熊召政,他在动笔写《张居正》之前,曾作《怀张居正》抒怀一首:

  常记先生柄政时,城狐社鼠尽摧之。

  书生自有屠龙剑,儒者从来作帝师。

  寂寞王侯多怨恨,萧条国事赖扶持。

  昭昭史迹留嗟叹,社稷安时宰相危!

  近百年来对“帝王师”一词曾有非议,或云是儒者的自大,或云是对帝王的崇拜,但我们从历史观之,确有些贤臣良相称得上是“帝王师”的。李白在《赠钱征君少阳》一诗中也说过:“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帝王师对帝王具有亦师亦臣的特殊身份,他们对帝王的谋略辅佐,献规进谏,卓见殊多,使帝王施韬展略,风云际会,成就千秋大业。古人曾子在《曾子》一书中有言:“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通儒南怀瑾解释道:历史上列举汤用伊尹,周文王用吕望(姜太公),都是用师,就是领导人非常谦虚,找一个“师”来“用”,便“王天下”成大功。至于齐桓公用管仲,汉高祖用陈平、张良之流,刘备用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者霸”的好例子。至于“用徒者亡”,是指专用服从的、听命的、乖乖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这是曾子体察古今的历史经验,而后据以说明历史兴衰成败的大原则。(南怀瑾《历史的经验》5页)故南师在该书中还无限感叹地说过:“嗟呼!一士难求,才岂易得。故大风思猛士,大厦求良材。此千古一调,百世同所浩叹也。”(同书,164页)

  推究“儒者从来作帝师”的原由,我们不得不归结到中华传统真名士所具有的优异特性。“士”的本义是有能力的人,“以才智用者谓之士。”(《后汉书•仲长统传》)曾子云:“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广大;毅,强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士”将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子曰:“士志于道”(论语•里仁》),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宋张载云: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士应思考天地宇宙,还应教导皇帝百姓。“士”一旦入朝为官,便将继承为帝王师的想法,以“致君尧舜”为天职,努力企图用道来影响和规范皇帝。他们没有谋权篡位的野心,唯有修齐治平的壮志,修齐在己,治平则靠明主。帝师可说是历史上最有智慧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智谋不仅适用于那个时代,于后人也永远是宝贵的财富。这些智谋是无上的智慧之光,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无论从政企管,都将启发我们的悟性,提升我们的思维,开拓我们的眼界,有益我们的事业。

  今日学者也有从事帝王师研究的,笔者手头就有一册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年出版冯瑞珍主编的《中国帝师传》,该书从吕不韦到陈宝琛共写了29人。历史上可称帝师者甚多,为集其要者,也为读者节时,窃心揣摩,选取姜尚、吕不韦、张良、霍光、诸葛亮、房玄龄、赵普、刘基、张居正、翁同和为十大帝师,并将逐一绍介,与读者分享,并请不吝赐教。

关键词: 儒者 帝王 诸葛亮 201410

加入微信
获取电子行业最新资讯
搜索微信公众号:EEPW

或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

相关文章

查看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