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全球最节能的LED前照灯
外观为蓝色,却发出白色的光。日本市光工业研制的这种LED前照灯被日产汽车“LEAF”(中国名:聆风)所采用,作为后起厂商,市光工业在开发过程中追求了不同于其他公司产品的性能。
2010年12月,日产汽车上市了量产型电动汽车“LEAF”。该车采用了全球功耗最小的LED(发光二极管)前照灯。而之前已经实用化的LED前照灯至少需要三个LED。此次将LED数量减至两个,耗电量只有23W,成功降至以往卤素前照灯的约1/3、LED前照灯的约2/3。
除了节能之外,该灯的设计也很有特点。此前的LED前照灯都采用以投影透镜配光的方式,而且具有非常相似的外观。
而新型LED前照灯全球首次采用了以反射板(反射镜)配光的方式。设计独创,从外观上看不出光源位于何处,而且虽在亮灯时发出白光,但灭灯时看上去却是蓝色的。
蚊香事件
开发这款前照灯的是市光工业,由研究开发部P2P3项目一组项目经理村桥克广负责。
村桥在回顾当时的情况时说,“终于实现了梦想。尽管市光工业在LED前照灯方面起步较晚,但新技术的实用化让技术人员充满成就感”。
村桥进入市光工业的直接原因是受到了大学时代一位学长的邀请。但根本还在于他本来就喜欢汽车及摩托车。从大学的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一毕业,他就进入了市光工业工作。“这是因为原本就很喜欢制作东西,对车灯也很感兴趣,曾经自己调高过摩托车前照灯的亮度”。
1988年进入公司后,村桥先是在制造后组合灯的工厂实习。“当时觉得无论是工人还是设备,市光工业的规模都很大”。后来又被分配到计算机辅助工程(CAE)部门。在该部门进行模具设计,还在车间参与了产品制造。第二年,也就是1989年被调到研发部门工作。上任伊始就接到了一项任务。
“这项工作是查明车厢灯的污垢是如何产生的。因安装在车厢顶棚的车厢灯会沾上灰尘或烟油等,为寻找出这方面的对策,首先要查明原因”。
“因为我比较喜欢制作东西,就自己制作了车内模型,点燃10根蚊香,分析烟雾的流动情况及烟尘污垢的附着情况。当时太专注了,结果整个研发楼都是蚊香的气味,为这事没少挨同事及学长的奚落。这个小插曲至今仍令人难忘”。
村桥根据蚊香实验的结果,向汽车厂商报告了车厢灯产生污垢的原因,同时,除了烟雾的流动路径之外,还考虑到了静电对烟油的影响,提出了通过更换材料来减少静电的方案。
从此,村桥便一直从事有关车内照明的研发。他还研究开发了使用新光源的照明,并负责开发了使用氖灯(Neon Discharge Lamp)的后组合灯及高位刹车灯(High Mount Stop Lamp)等。不过,这些产品最后并未能商品化。
参加“光之卵”项目
“就像荧光灯逐步被LED取代一样,氖灯也被时代所淘汰。另外,因需要设置高电压电路并采取噪声对策等,氖灯会导致成本增加,这也是氖灯商品化的障碍之一”。
之后村桥参与了名为“光之卵(Light Egg)”的大型研发项目。开发的系统是在HID(High Intensity Discharge,高亮度放电)周围安装反射镜,利用光纤进行光分配,然后将其作为汽车各部分的光源使用。这一划时代的构想是只使用一个光源,将其用于前照灯、后组合灯及室内灯等多种照明。
“这也花费了很大的成本。原因是光纤并未像预期的那样低成本化。而且,还需要使用遮光板以及可按用途获得不同颜色的滤光片,这同样是开发该系统的瓶颈。另外,因为只有一个光源,还存在如何在发生意外时进行安全保护的问题。尽管我们也实际制作出系统并实施了行车实验,但最终未能达到实用化水平”。
但是,通过参与一系列研发工作,村桥获得了接触前照灯的契机。村桥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经手这些项目的,而这一时期LED的技术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日亚化学工业于1993年开发出了蓝色LED。随后绿色LED也被开发出来,加上已经实用化的红色LED,RGB三原色LED产品凑齐。1996年采用蓝色LED技术的白色LED也实现了产品化。
图1:日产电动汽车“LEAF”的前照灯
日产汽车首次采用了LED前照灯。
图2:前照灯单元
蓝色部分为使用LED的近光灯。作为LED前照灯首次采用了反射镜方式。特点是采用了从外部看不到光源的构造。下端的远光灯为普通的卤素灯。
“当初进公司时,业界普遍认为蓝色LED无法实现,因此它的诞生令人震惊。同时我也觉得‘照明将会因此而改变’”。
LED寿命长、节能、发热量小,而且可靠性高。
“但最初亮度很低……而且成本很高”。
最初一个白色LED的价格是白炽灯泡的10倍,要提高亮度,需要使用多个LED,要实现相同的亮度,需要花费的成本是白炽灯泡的500~1000倍。
红色LED已在高位刹车灯等产品上实用化,而白色LED在汽车领域的实用化进程是从不需要很高亮度的车内灯开始推进的。市光工业的LED车内灯先是应用于日产汽车的“公爵(Cedric)”及“光荣(GLORY)”的车门玻璃边灯(1998年),之后又被推广到丰田“埃尔法(Alphard)”的间接照明(2002年),以及日产“骐达(TIIDA)”的地图灯(2004年)等。
LED的“低亮度”拖了后腿
“令人记忆深刻的是最初实用化的车门玻璃边灯。这种灯是在后窗下端安装LED,向上照射,目的是在夜间或暗处上下车时提高视认性。但令人苦恼的是,LED的光在穿过玻璃时会被吸收,几乎照不到上端。这需要与日产汽车及玻璃厂商合作开发特殊的玻璃”。
尽管当时也开始考虑将LED应用于前照灯,但此时LED的“低亮度”的弱点拖了后腿。
“我们从2004年开始开发LED前照灯,不过在车展上展出的第一件试制品时却使用了20个LED。虽然找到了产品开发的感觉,但如果不提高亮度的话,要想产品化仍困难重重”。
2005年,市光工业、日产汽车以及美国LED制造商飞利浦流明三家企业共同成立了LED前照灯开发项目组。目标是开发出全球最省电的产品。为此,需要把LED的个数减至最少。要达到普及目标,就要在不牺牲配光性能的情况下降低价格。
“提高亮度只能委托LED厂商。通过努力,提高光提取效率及散热性的开发取得了进展。我们的任务是使其达到亮度方面的要求,此外还为如何散热采取了技术对策”。
关于LED前照灯,丰田的“雷克萨斯LS600h”首先采用了投影透镜式产品。鉴于成本问题,当时是只配备在了高级车上。
图3:光之卵的实验
使用HID(High Intensity Discharge)的高亮度光源,利用光纤进行分配,设想作为多处照明的光源使用。
图4:LEAF的LED前照灯截面构造
首先用一枚反射镜使配置于散热片的LED的光纤发生反射,再用第2枚反射镜进行配光。
另一方面,在采用LED前照灯方面落后于其他企业
加入微信
获取电子行业最新资讯
搜索微信公众号:EEPW
或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