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滤光片实现OLED彩色化的瑕疵分析*

  作者:庄筱磊 李荣玉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施展 刘畅 张浩 余峰 张建华 上海大学广电电子平板显示联合工程技术中心 时间:2009-08-07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自1987年Tang等首次制成低压直流驱动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LED)[1]以来,其性能得到长足进步。现在OLED已从实验室走进了生产厂房,各种单色、全彩的器件应用于手机、MP3等便携式数码产品上,其批量制造工艺日臻完善。而目前实现全彩OLED的显示技术主要有:RGB 三色排列;白光+彩色滤色膜(CF);蓝光+色变换层(CCF) [2]。而作为基于液晶全彩化的方式,白光+彩色滤色膜CF技术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并实现了部分商品化。

  OLED全彩化技术

  实现OLED彩色化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如图1所示):RGB三色排列发光法、白光OLED[3]+CF法、蓝光+色变换层(CCF)法[4]。

  目前OLED量产化中采用较多的是RGB三色排列发光技术,但对设备要求较高,对位精度的误差要求也十分严格,制造成本较高。此外由于三种RGB发光材料的不同,发光材料的衰减周期不同,导致了RGB三基色寿命长短不一、三基色色彩饱和度间的差异和解像度高低的不同。

  白光+CF法制造工艺相对简单,白光OLED技术和现已在液晶应用上已非常成熟的CF[5]技术结合起来,被认为是较容易和较经济的OLED彩色化方法。由于采用单一白色光源,因此理论上RGB三原色的亮度寿命相同,没有色彩失真的现象。制程上则不需要考虑屏蔽对位的问题,并增加了画面精细度,回避了OLED的RGB三色排列发光法生产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把难题转移到已经相对成熟的CF上,简化了生产制程,从而使投资减小,使经济和性能良好的彩色OLED的实现成为可能。

1 2 3 4 5

关键词: OLED ITO CF 平面粗糙度 200908

加入微信
获取电子行业最新资讯
搜索微信公众号:EEPW

或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

相关文章

查看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