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漫谈企业存储的“第三次浪潮”

网络与存储 时间:2009-04-14来源:IT168

  1956年,加利福尼亚的实验室里诞生全球首部硬盘RAMAC(容量:5MB,重量:一吨)。1978年,第一个RAID(冗余阵列)驱动器诞生。随着几十年的存储技术发展,新技术的发展象满天繁星,让人眼花缭乱。但人们始终没有忘记存储的初衷和目的只有一个:可靠、快速、方便地存储数据。几十年来,人们从商业应用的角度不断地改进企业数据存储结构和功能。

  从商业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看出外置企业存储技术历经了这样明显的三个阶段,或是三次浪潮:

  第一阶段是JBOD(Just a Box Of Disks),俗称“傻瓜阵列”。

  十几年前我们所见到的存储基本就是这一类,比如当年的IBM、DEC、HP的一些DAS磁盘阵列。这种第一波存储的特点就是具备一定的性能和容量,可以比较可靠地保持数据。至于可管理性,当时,大家对它无所奢求,也没有意识到还需要什么更多的功能特性,觉得能做RAID已经很满足了。

  第二阶段是传统智能存储(相对于新一代按需存储,我们不妨称之为“传统智能存储”)。

  随着业务和存储技术的发展,有人在琢磨:数据存储可不可以管理再简单一点,再多点功能。这就随之诞生了智能存储。这类存储成了近十几年存储市场的主导,以EMC、HDS、IBM和NetAPP为代表。这些传统智能存储出现之初,已经习惯了“傻瓜阵列”的许多用户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智能存储的价值,对智能存储的前景极其疑惑 — “我的现有存储(指JBOD)已经足够快、容量已经足够大,可以支持多达几百个GB(当时对TB还没多少概念);再说,智能存储又不便宜,相反,智能会不会意味着新的风险?”

  此时此刻,JBOD用户的习惯性思维,加上某些JBOD厂商的危言耸听,的确给初期的智能存储厂商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压力。但其实JBOD厂商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急迫,恐惧是他们心里清楚智能存储的技术优势和商业价值,急迫是他们也憋足了劲要推出智能存储产品。否则,他们的JBOD市场会因智能存储的冲击渐渐被蚕食。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应用检验之后,众多用户感觉到智能存储有JBOD不具备的很多好处,比如:可以做卷拷贝、可以实现远程存储级容灾、管理比JBOD方便直观等等。至此,一些JBOD存储公司陆续倒闭,传统智能存储逐步替代傻瓜阵列,取得存储市场的主流地位。这才有了今天EMC、HDS、NetAPP的辉煌。

  传统智能存储主宰市场的十几年中,让人眼花缭乱的技术更新不断涌现,但传统存储的智能还只是一直围绕存储阵列内部针对磁盘级RAID的卷拷贝、远程镜像技术在做文章。随着这十几年的用户审美疲劳,一部分用户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就像当年习惯了JBOD存储的用户感觉一样:觉得存储到现在这样已经足够了,也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妥,即使有什么新技术也没多大意思。但许多专注提升业务应用水平的存储用户对传统智能存储的诸多局限却提出了强烈的质疑,比如:

  “你仔细看看机房里现有的智能存储,每一个逻辑卷都不得不预留了孤岛式的空闲空间,各自为政,不能被任何其它卷共享。任何一个卷空间的容量短缺都将导致系统扩容,尽管整个存储系统可能有大量空间未被实际使用(因为被其它卷各自独占了)”

  “看看业务系统中的数据,70-80%是非活动数据或历史数据,干吗这些非活动数据要和活动数据一样占据高速昂贵的高端磁盘资源?可不可以让存储系统自动为活动数据提供高速存储资源,把非活动数据自动挪入低速、低能耗、低成本的存储区?这样,一方面提高高速存储区的利用率和性能,另一方面降低存储成本。”

1 2 3

关键词: 磁盘阵列 DAS 虚拟化 存储集群 SAN

加入微信
获取电子行业最新资讯
搜索微信公众号:EEPW

或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

相关文章

查看电脑版